樓市撤辣

重要往績 / 意見

整個辣招推出的時間線,要從2010年說起,當年政府強調辣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時空背景是當時的土地供應不足,卻正值全球實施量化寬鬆,刺激樓宇價格上揚,造成過分熾熱的投機活動,於是政府當時接連推出多項措施,透過加大交易成本,壓抑市場需求。

當年的辣招推出市場有其原因,當你沒有其他選擇時,就只能壓抑需求,但同時間應該要加快增加供應,解決土地不足問題。而當你無法解決土地供應,卻又一直壓抑需求,後果就是令二手交投大幅萎縮,影響市民置業及換樓,辣招就失去了原先想達到的效果。十多年過去,用任何定義來說,十多年的時間都不會是一個「非常時期」,已變成「常態時期」。

我近年一直提出應該全面去檢討,把扭曲的市場導向正軌,否則當年的「非常措施」等於「常態化」。作為最早提出全面撤辣的議員,好多謝今年 (2024年) 2月底政府終於聆聽我的建議,宣布全面撤辣,讓長期被扭曲的樓市重回正軌,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讓市民和投資者重拾信心。

還記得今年 (2024年) 2月1日就「調整股市樓市政策,增強發展動能」的議員議案辯論時,我對原動議提出修正,要求即時全面撤辣。雖然我的修正案未能獲得通過,但當日記名表決的結果是45位同事贊成,反對的只有8位,反映全面撤辣已經在議會內獲得廣泛支持。

經過漫漫長路,財爺終於在預算案當日承認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樓市已經再無管理需求的必要,宣佈即時全面撤辣!

政府在《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中提到「預計撤銷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將提升市場信心,並為物業市場帶來一些支持」。實在是太過謙虛了。全面撤辣不但有助增加二手住宅市場的供應,更可以減輕本地市民換樓和外來人才買樓的財政負擔。

撤辣亦可以讓發展商在併購舊樓重建時無需再先付辣招稅,有助市區更新。撤辣不但幫助重建置業階梯,同時亦有助地產代理、法律服務、銀行按揭、裝修、傢俬電器和家品銷售等各行各業的復甦。樓市成交量增加而帶動的龐大經濟鏈,將有助整體經濟復甦和增強市民的幸福感。

《條例草案》雖然說是撤銷所有辣招,但政府其實只是修訂《印花稅條例》附表1內相應的印花稅稅率,條例內各項辣招的框架和相關條文仍然保留。要留這一手,是因為當局認為日後有需要時,可以隨時調整稅率,再度出招。

我認為,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誘使政府再次干預市場,就是當政府的土地房屋政策完全失效,令供應再次短絀,不能滿足需求,導致樓價飆升。我不禁要問,為何政府對自己的土地房屋政策如此缺乏信心?現時房屋市場已建成連同在興建中的單位,再加從賣地及換地所得的供應,都已經足以應付未來幾年的需求。政府的資助房屋供應,不論是出租還是出售房屋,亦具備長遠規劃,見到曙光。

不但如此,北都、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等新發展區亦相繼出台。再加上政府正為市區重建拆牆鬆綁,從而再增加多一個土地供應來源。除非這些政策無一成功,否則未來供應已經有所保障,那又何需再用辣招呢?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土地房屋政策真的不到位,政府就應該努力不懈加強施政,使政策到位,而不是要干預市場。

政府在2010年尾推出首項辣招,經過13年才全面撤銷。我覺得,政府好像在用這13年去印證一些經濟學原則。例如,經濟學說價格是取決於供求,政府推出辣招去壓抑需求,原意是爭取時間等待供應到位,但是供應一日未到位,價格依然會節節上升。又例如,資金泛濫必然會帶動投資需求,過去幾年的寬鬆貨幣政策及超低息環境,無可避免地將香港的房地產變成投資者的熱選。

時至今日,同樣是經濟學原則告訴我們,價格調整是因為供過於求、利率上升,再加上市場信心怯弱。政府用上13年的時間,只為證明到一件事,就是:「用人為手段干預市場,係完全無效,甚至得不償失。」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在25年前 (1999年)因應當時政府放風準備要推出干預市場措施而委託香港經濟研究中心的王于漸教授進行研究。這個25年前的研究報告所作分析很有前瞻性,它的結論是:「需求減少將使物業市場的流動性降低,從而增加價格風險。樓價下跌不僅會抑制樓市,更會連累經濟,減慢增長。房產價值下跌更會蔓延到股市。資產損失會削弱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樓價下跌所帶來的負財富效應更會削弱消費者信心,減少消費支出,一些使用房產和股票投資組合作為借貸抵押的家庭,甚至會陷入財務困境。政府收入由於地價下降以及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交易量萎縮,亦會大幅減少。政府應該採取穩步增加土地供應的政策,讓市場發揮力量,逐步調節,任何不明智的人為干預只會為市場帶來風險。」

經濟學家不是先知,我更加不是。我自從擔任議員以來,不斷重申,辣招是在干預市場,促請政府為振興經濟即時撤銷各項辣招,都只是基於經濟學上不爭的定律。對於25年前研究報告的分析今日竟然一一兌現,我感到既無奈,又痛心。我希望政府不要重蹈覆轍。香港經濟騰飛,是經過幾代香港人的努力拼搏,要摧毀這些努力成果,只是一念之間。

全面撤辣是香港重建經濟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亦是我走過這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劃上完美句號的一日。從一開始時「孤身走我路」,到今日「大家齊鼓掌喜氣洋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寄語政府當局,治經濟有如烹小鮮,千萬不要再給機會行政手段去扭曲自由市場。

進一步建議

提振本港樓市

香港的物業市場同香港經濟密不可分是不爭的事實。不過,物業市場經歷高息環境、過去幾年的疫情、再加上地緣政治的影響,打擊了市民置業的信心。而物業市場疲弱,業主覺得身家縮水,又會影響大家的消費意欲。再加上銀行有一段時間對樓宇按揭態度保守,審批緩慢,估價不足。所以樓市於撤辣後,只短暫反彈一段時間,現在市面依然十分淡靜。我有以下建議:

  • 探討進一步提高按揭成數和放寬按揭保險條件,讓有條件的人士在樓價比較低的時候置業安居。同時促請銀行加快處理買家的按揭審批,審視住宅物業市場的貸款額度。
  • 放寬購置第二套自住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調整至與首套自住住宅物業一致,減低首期資金投入,激活換樓鏈,並容許原自住住宅物業亦可作出租用途,增加租樓市場的供應。
  • 完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允許部分投資住宅,例如允許將款項中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購買房地產,既可提振樓市,亦可配合搶人才政策。假若政府擔心容許投資計劃包括住宅物業會影響年輕人「上車」機會,可設限規定該等物業投資必須為豪宅。
  • 「高才通」買樓自住可調動內地資金,都是有助他們建立歸屬感。

 

長遠房屋策略

長遠房屋策略(《長策》)應該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 就是要令到市民對香港有歸屬感,積極在此安身立命,共同為香港打造美好明天。

1998年《長策》的願景是「建屋安民」, 鼓勵更多市民自置居所,可惜這個願景到了2014年的《長策》就不再復見。曾幾何時,我們有一位特首,他認為香港人不單只要擁有自己的房屋,更要「住好啲、住大啲」,置業階梯就是在這個信念之下誕生。港人以一貫力爭上游的精神,在置業階梯上拾級而上,政府則以政策配合,協助港人一步一步達成置業目標。可惜時不予我,當年宏大的願景被一場亞洲金融風暴打亂,功敗垂成。從此,特區政府單為增加公共房屋供應已經疲於奔命,更遑論提升自置居所比率。

但時至今日,情況已經大大不同。經過多屆政府不斷努力,未來土地房屋供應終於得到保障。早前何永賢局長在本會對青年人講,應該放眼於資助出售房屋,不是公屋。我就更進一步,鼓勵青年人放膽將目標訂得更高、更遠,向自置居所進發。

點解?因為住公屋,間屋不是你的,不能留俾下一代;住居屋,政府在那兒建屋你就要住那兒,還未必抽得中。只有自置居所,住邊度,住幾大,如何裝修,完全由你決定,間屋更會幫你積聚財富,是「Real Estate」。Real,因為間屋是實實在在的財產,Estate,是因為你還可以將它傳承給下一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居所,可以把根留住。無論身處天涯海角,只要家在香港,心自然就在香港,這就是歸屬感。

我認為政府當局應該將提升自置居所比率重新寫入《長策》裏,作為置業階梯的首要目標,協助市民自置居所,增加市民的歸屬感,讓大家攜手同心,一齊為香港共建更美好家園!

至於在政策層面上,政府更須積極配合。

第一,要尊重市場規律,絕不可再以人為手段干預市場;

第二,要保持市場開放流通,令置業的市民有更多選擇;

第三,要提高按揭成數、放寬按揭保險條件,協助市民上車;

第四,要增加私營房屋在整體房屋供應中的比例,令置業階梯可以越行越寬敞。

背景 / 最新進展

表 / 政府過去約13年推出需求管理措施之時間表

  • 2010年11月20日/首度推出「額外印花稅」(SSD)
    買家6個月內轉手徵15%印花稅;6至12個月內轉手徵10%印花稅,12至24個月轉手徵收5%印花稅。

  • 2012年10月26日/推出「買家印花稅」(BSD)
    對非香港永久居民人士,以及用本地及海外公司名義買入住宅,一律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BSD)。

  • 2012年10月26日/推出「『加強版』額外印花稅」
    額外印花稅(SSD)適用期,由2年延長至3年,首半年轉手稅率由15%加至20%;半年至一年由10%加至15%;一年至三年由5%加至10%。

  • 2013年2月22日/推出「雙倍印花稅」(DSD)
    調整200萬元或以下物業,稅款由100元增至樓價1.5%。把樓宇買賣印花稅的稅率全面增加一倍,最高稅率由樓價4.25%加至8.5%,首置或換樓人士可豁免。印花稅涵蓋範圍擴至非住宅物業,簽訂「買賣協議」之後就要繳付。

    為打擊非住宅物業摸貨,包括商舖、寫字樓及工廈等非住宅物業,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後便須支付印花稅。

  • 2016年11月4日/推出加強版印花稅措施(NRSD),取代現時的DSD措施
    稅率劃一提高至15%,首置或換樓人士可豁免,新稅率只適用住宅物業。非住宅物業交易繼續沿用徵收雙倍從價印花稅的安排。

  • 2017年4月11日/「一約多伙」須繳交15%從價印花稅
    買家以首次置業人士名義,以一份合約購入多個單位,需繳交樓價15%的從價印花稅。

  • 2020年11月25日/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印花稅
    撤銷非住宅物業的雙倍印花稅。任何人士購買非住宅物業都用回標準印花稅稅率計算。

  • 2022年10月19日/合資格外來人才可「先徵後退」
    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宣布,為鼓勵外來人才長遠留港發展,待合資格外來人才在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可申請退還在港置業已繳付額外的印花稅,即「先徵後退」。

  • 2023年10月24日/「三辣招」首度減辣

    1. 額外印花稅(SSD)年期由3年縮短至2年
    2. 買家印花稅(BSD)、新住宅印花稅(NRSD/DSD)減半
    3. 專才置業由「先徵後退」改為「先免後徵」

  • 2024年2月28日/全面撤辣
    全面撤銷所有辣稅,亦即政府取消徵收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新住宅從價印花稅(NRSD)。

 

【樓市辣招推出的整體脈絡】

樓市辣招最早出現於2010年11月,當時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 (SSD),用作壓抑短期炒賣活動,限制置業者在2年內轉售單位,需繳付樓高5%至15%的SSD。但SSD令二手盤源減少,期內樓價不跌反升,政府於是在2012年10月再「加辣」,推出SSD加強版,轉售時間限制調整為3年內,稅率亦上升至10至20%不等,同時推出買家印花稅(BSD),旨在限制非本地人士及以公司名義購入本港物業的買家,置業需繳付樓價15%稅款。

不過樓價並無因此下跌,據差估署資料,樓價指數在2010至2012年間升了36.6%。為了遏抑本港長線投資者和用家的置業需求,政府2013年2月推出「雙倍印花稅」,所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或已經持有一個香港住宅物業的人士,置業都要繳交「雙倍印花稅」,令當時的最高稅率,由4.25%大增至8.5%。

當年政府於多個場合,形容上述的「三辣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政府當時指,要長遠處理住屋問題,必須要靠增加供應,但由於供應未能短時間內達標,所以三項辣稅是希望透過將市場上的買家區別,針對性地增加他們的置業成本,減低各個買家群組的需求去紓緩供求失衡。

然而環球持續量化寬鬆下,本港樓價升勢未止,2016年時樓價指數已達286.1點,較2010年時上升近九成。2016年11月政府宣布推出新從價印花稅(AVD)來取代DSD,無論是個人或公司名義,買入第2套或以上物業,都需劃一繳付相當於樓價15%的稅款,大幅加重非首次置業者的入市成本。

之後「三辣招」去到2020年新冠疫情後才有所調整,但主要涉及非住宅部份,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撤銷非住宅的辣稅。

樓市其後出現下行,2022年9月差估署樓價指數為360.3點,與2021年9月的歷史高位398.1點比較已下跌近一成。當時有意見認為樓市辣招已經過時,影響香港人才政策。政府其後於2022年10月《施政報告》 指出,待合資格外來人才在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可申請退還在港置業已繳付額外的印花稅,即「先徵後退」。

然而樓市跌勢持續,2023年9月差估署樓價指數為329.1點,與歷史高位比較下跌17.3%。政府於2023年10月的《施政報告》調整三項樓市辣招,亦是三辣招2010年推出後首度減辣。

資料顯示,政府首先將額外印花稅(SSD)的適用年期,由3年縮短至兩年;其次,買家印花稅(BSD)和新住宅印花稅(NRSD)的稅率減半,兩者均會由15%減至7.5%。政府同時優化專才「先徵後退」,改為為外來人才的置業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即暫免徵收相關稅項,若相關人士其後未能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繳付相關稅項。

去到2024年2月底,政府於財政預算案宣布,經審慎考慮當前整體情況後,決定即日起撤銷所有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實施約13年、俗稱辣招的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包括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新住宅從價印花稅(NRSD)全面撤銷。

 

logo

 

logo